
近日,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与CT室协作,用“铅笔芯”粗细的冷冻针,为两位高龄早期肺癌患者成功实施 氩氦刀冷冻消融术 。
当深藏肺部的结节遇上“超低温战术”,一场“针孔级”微创精准治疗悄然完成,为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。
两位老人的肺结节之困
75岁李阿姨:8mm磨玻璃结节
75岁的美国籍华人李阿姨(化名), 2022年发现右上肺有8mm磨玻璃结节,3年定期随访复查,胸部CT提示磨玻璃结节仍存在。
李阿姨术前CT检查:右上肺8mm磨玻璃结节
77岁周叔:5mm→6mm磨玻璃结节
77岁的周叔(化名),2020年发现右肺中叶有磨玻璃结节,保持定期随访复查,发现5年间磨玻璃结节从5mm缓慢增至6mm。
展开剩余85%周叔术前CT检查:右肺中叶6mm磨玻璃结节
CT影像拉响早期肺癌警报!
在两例病例中,影像学均提示早期肺癌可能性大。李阿姨和周叔决定到我院胸心血管外科手术治疗。
但李阿姨和周叔肺结节位置较深,加上高龄、合并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,传统手术风险陡增!胸心血管外科讨论后决定行肺肿瘤冷冻消融术。
针尖上的“艺术”:冷冻消融术
术前,团队在与两位患者沟通后,特邀请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阳诺主任医师进行手术技术指导,胸心血管外科石磊副主任医师团队实施手术:
手术过程
01
导航定位:在CT影像实时引导下,团队精确定位结节,将铅笔芯粗细(1.3-3.3mm)的特制消融针穿透皮肤直抵结节核心。
02
极速冷冻:通过系统启动制冷,使针尖温度骤降(-140℃~-170℃),肿瘤细胞瞬间“冰封”,病变细胞在超低温下失活。
03
快速复温:随后进行复温处理,使病变处快速升温至20℃~40℃。此时,温差的急剧变化可以导致肿瘤细胞损伤加重。
04
冷热循环:通过2-3次冻融循环,增加消融范围,使之涵盖肿瘤组织。
术后复查CT
李阿姨术后恢复良好
术后复查CT
周叔术后恢复良好
术后,李阿姨和周叔恢复良好,无开胸切口,仅留针孔大小创口, 无明显疼痛,无气胸、咯血等情况,顺利出院。
真相解码
氩氦刀冷冻消融技术
问
01
什么是氩氦刀冷冻消融技术?
氩氦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刀”,而是一根直径1.3mm-3.3mm(约铅笔芯粗细)的冷冻穿刺针。
它利用氩气超低温冷冻和氦气升温(10℃至40℃),通过多次冷冻-复温循环,精准灭活肿瘤组织,是氩气的冷隔绝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的结晶。
问
02
冷冻消融三大硬核优势
微创王牌
冷冻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,不需要开胸,体表仅留微小针孔,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。
安全围剿
冷冻消融属于物理治疗,仅有极低的副作用,不受心脏起搏器等植入物限制,可使用并可多针联合治疗,达到更广消融。
免疫激活
冷冻消融后的坏死组织变身“抗原疫苗”,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。
问
03
适应证:八类患者的生命转机
不愿意选择外科手术 身体虚弱者、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,无法耐受或不能手术 术后出现新病灶无法耐受再次手术、多发磨玻璃结节、重度焦虑等 CT显示无法彻底切除肿瘤;手术不能切除的大血管周围的肿瘤患者 肿瘤体积巨大,累计重要脏器结构 癌症扩散者,放疗化疗等治疗效果不佳,手术后复发者。 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后,局部病灶控制稳定但不能消失或无明显缩小 适用于早期、中期和晚期,各期实体肿瘤的治疗。精品科室:胸心血管外科
胸心血管外科创建于2012年。现科室有主任医师2人,副主任医师3人,主治医师1人,住院医师4人。主任护师1人,副主任护师1人,主管护师7人,护师5人。是医院重点发展的学科,是国家卫生部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心胸血管外科培训基地。已开展各种胸、心血管外科手术。科室拥有国内先进的胸腔镜手术技术及各项软硬件设施,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们的特色,能够开展胸心血管外科各种疾病的专科手术治疗,是全区最早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的医院之一,胸腔镜手术的例数和手术难度均居全区先进水平。
科室已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的疾病包括:肺结节、肺癌、气胸、肺良性肿瘤、肺气肿、支气管扩张症、早期脓胸、恶性胸腔积液、胸膜良性肿瘤、纵隔良、恶性肿瘤、手汗症、漏斗胸等专科疾病; B超或透视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、室间隔缺损、动脉导管未闭、卵圆孔未闭、B型主动脉夹层、腹主动脉瘤等专科疾病; 直视下开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、二尖瓣置换术、主动脉瓣置换术、三尖瓣成型术、多个瓣膜置换联合手术、冠脉搭桥术等专科重大手术治疗。
科室开展的主要中医特色治疗手段有:温通拨筋罐疗法、铜砭刮痧、雷火灸、火龙灸、药竹罐、耳穴压豆、水针法、烫熨治疗、中药涂擦、中药硬膏贴敷、脐疗、腕踝针、中药沐足等。根据临床患者的特点在围术期使用中医特色疗法,改善患者体质,围术期痛症、腹胀、腹泻、纳寐差、肩背部不适、伤口愈合不良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等临床症状,促进患者快速康复。
近年来,科室承担国家级、省部级、厅局级科研课题共计8项,获广西科技进步奖4项,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推广奖1项,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(其中SCI论文13篇)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